赵环宇:“逍遥王”的儿子 选择了最不逍遥的成长之路
9月14日訊 媒體人趙環宇長文談及中國留洋球員現狀,原文如下:
翻看自己過去的文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你當初寫下的斷語,有些會被時間證明它們的顛撲不破,而有些則會顯得荒誕不經——盡管你落筆時是同樣的言之鑿鑿。
這種感受,來自我2019年1月的一篇舊文《官方+民間合力欲造球員留洋盛世,我們將批量收獲“王泉澤”?》。
在那篇文章裡,王泉澤是我更看好的運動員,我將能在NCAA D1場均砍下10分3.8籃板的他,稱為“若幹偶然因素同時作用”產生的“奇跡”。而同樣正在征戰NCAA D1的張鎮麟,則被我視作運氣沒有那麼好的那一個。
5年零8個月以來兩個人的發展軌跡,顯然脫離瞭我的預期。
那篇文章,還有另外一個“對照組”——事實上,這也正是我創作的動因——北京首鋼的雛鷹計劃和中國籃協的菁英計劃。它們一個來自民間,一個來自官方,但都想要通過資助優秀後備人才留美,達到“借雞生蛋”的目的。
小籃球遍地開花,CBA首次邁入“十億時代”,紅藍分隊治愈瞭球星饑渴癥,籃球世界杯即將第一次來到中國……就連留洋也開始以一種上下同欲的方式,擁有瞭自己的組織和計劃,那是球迷們期待已久的東西。
我沒有想到的是,雛鷹計劃沒多久就草草收場,而被我視作“未雨綢繆”之舉的菁英計劃,由於大環境的急轉直下,竟有瞭“晚清幼童留美計劃”救亡圖存的意味——而我當初是堅決把兩者區別開來的。
不過,“菁英計劃”的稱謂早已作古,2021年,它正式被中國籃協移交給首屆的出資方,更名為“蔡崇信籃球獎學金(下文簡稱“蔡獎”)”,開始獨立運營。
之後三年,傳承瞭菁英計劃精神內核和歷史使命的蔡獎開足馬力,又向美國高中輸送瞭包括國青男籃主力郇斯楠、郇斯楓兄弟在內的17名學員,使得留美的中國球員規模空前。
我必須承認,寫那篇文章時,我尚不知道世間萬物都易朽的道理,根本沒有將兩個計劃的終結納入思考。因此,當5年零8個月後已成熟許多的我看到蔡獎仍在以一己之力做著或許是最延遲滿足卻又最意義非凡的事時,我內心充滿瞭不可思議。
5年零8個月的時間,足以顛倒乾坤,卻沒有動搖蔡獎分毫。中國籃球,缺的就是以五年為單位去謀篇佈局的人。
我的朋友塗輝經營著一傢名叫“獵鷹”的青少年籃球俱樂部,平時他也會幫助一些有志於到美國留學的學員擇校,在長期實踐中他有一個很深的感觸:NCAA潛意識裡更相信西方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除非中國球員成體系、大批量地進入美國,才有可能扭轉這一現狀。
孫祥翔與隊友
這並非歧視,而是挑選一名中國球員的成本和風險太高瞭。好比挑選外援,波多黎各聯賽的球員未必不好,但沒有哪個球隊會選擇一名隻打過波多黎各聯賽的球員。
蔡獎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僅是自強之策,更是一張遞給美國籃球的名片,上面寫滿瞭中國球員的能力:他們謙虛好學,他們可以融入異質的文化,他們可以兼顧學業與籃球,他們可以在空閑時間高效、嚴格地自我管理。
“我們要是在美國打一場好球,就會有一些媒體的曝光,他們也會說‘這個中國球員怎樣怎樣’。”2019級學員孫祥翔說。
而當2019級學員張益炅在CBA選秀首輪第7順位被天津隊選中時,他的高中母校和幾位已經在NCAA D1效力的隊友都轉發瞭這一喜訊。
如果非要說蔡獎的學員背負著某種歷史使命的話,這大概就是他們的歷史使命——以自己作錘,為後來者摧毀那道看不見的圍欄。這需要一茬又一茬的人前赴後繼,需要一些愚公移山的精神。
至於他們個人,若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則要充分做好困難的準備——盡管他們的處境,相比當年連續三次美簽被拒、費盡周折才打進NCAA的尚平,已經好瞭太多太多。
留美充滿瞭不確定性,但這同時也意味著無限可能,這種特質,吸引瞭一部分年輕人,2022級學員、籃球名宿鞏曉彬次子鞏俊彤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期間,學校不讓比賽,更別說訓練,我們看到蔡獎訓練營,想著隻要能摸上球,讓他開開眼界也挺好,當時對留學完全沒有概念。”鞏俊彤的媽媽王曉芳表示,傢裡人都沒想到鞏俊彤能被選中,“我們都覺得有點早,他自己執意要去,想去闖蕩一下。”
那一年,鞏俊彤14歲。
留美是夢幻的。有時你甚至會發現,你對手的爸爸是勒佈朗-詹姆斯。
高一賽季,蒙哥馬利主教高中和佈朗尼效力的塞拉峽谷高中狹路相逢。鞏俊彤努力專註於球場,可還是會忍不住向前來助陣的詹姆斯瞟上幾眼。那場比賽,雙方拼得很兇,蒙哥馬利在主場上演準絕殺,讓詹姆斯掃興而歸。
如果你看過那場比賽的錄像,你一定也會想要擁有這樣的青春:層層疊疊的觀眾發出的歡呼聲足以翻天,而你命中關鍵球的隊友正指著GOAT本人怒吼挑釁。
留學又是現實的。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是,鞏俊彤從國內時的絕對核心,變成瞭蒙哥馬利的邊緣人。在有限的上場時間裡,他主要在做臟活累活。
為瞭融入新的集體,他會給隊友準備中國特色的掛件作為禮物,為瞭表達與球隊同進同退的決心,他即便崴腳,也要拄著拐杖到訓練場“報到”。隊友們則投桃報李,會起哄似地大喊著“BIG E”為他送上生日驚喜。這說明,他們接納瞭他。
關於“被接納”,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有一次,鞏俊彤在校外訓練時偶遇NBA球員塞爾吉-伊巴卡,同行的朋友指著他問伊巴卡的訓練師:“能不能帶他練一練?”那人上下打量瞭他一番,冷冰冰地說:“我從來不帶這麼小的。”後來,他有幸和伊巴卡分到一隊,還給後者傳出瞭幾個漂亮的助攻,再問那個訓練師時,他口風一變,表示“可以教他”。
這一切發生之時,鞏曉彬、王曉芳夫婦就在旁邊。在中國,無論鞏俊彤想向誰討教,都不過鞏曉彬金口一開,但在國外不行。
說起來挺有意思,鞏曉彬年輕時號稱“逍遙王”,而他的兒子卻選擇瞭最不逍遙的一條路。
為瞭籃球,鞏俊彤放棄瞭所有的周末,也放棄瞭學校給國際生組織的各種課外活動,“他的腦子裡全是籃球。”教導主任如此評價。
學校的訓練結束以後,他還會到很遠的地方進行一對一特訓,有時候要練到夜裡11點,“他都把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條,有時候想想覺得很可憐,才十幾歲的孩子。”王曉芳說。
想在美國高中出人頭地,不可能隻依靠學校的訓練。
那裡每天的訓練時長因學校而異,2-3小時不等,但無一都會受到嚴格限制,因此與國內那種堆積時間的訓練迥異。“學校訓練內容以跑戰術、打對抗為主,如果想練個人技術,就得私下努力,好多美國球員暑假回來就跟換瞭個人似的。”孫祥翔說。
鞏俊彤知道,在美國,玩命尚且不一定有機會,更何況不玩命。
跟自己死磕換來的是進步。他身高長到瞭2米03,體重卻掉瞭足足20斤,他變得更加靈活,再加上他那跟父親一脈相承的全面身手,他開始逐漸得到重用。
高二賽季開始之前,教練告訴他:“這段時間表現很棒,你可以拿球進攻瞭。”聽說瞭此事的王曉芳瞬間淚目。
低位單打命中絕平球
鞏俊彤終於從“垃圾時間”專業戶熬成瞭輪換,場均上場時間來到瞭20分鐘以上,教練甚至願意把他留到決勝的回合,由他出手關鍵球——盡管因為傷病,高二賽季他出戰的場次不多。
這就是一個留美的年輕人最真實的成長歷程,若是你並不具備絕對的天賦,這樣的經歷就更加是你的必經之路。
“最早去時,14歲,自己一個人,誰都不認識,英文也不太會說,現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怎麼度過的。”張益炅回憶說,“第一次訓練,教練說球不能落地,我‘邦’往地上一運,主教練就懵瞭。助理教練就把我叫到一邊,讓我看他們做,這種挫敗感經歷得太多瞭。”
在五星高中生雲集的晨曦基督學校,他直到高三才打上球,高四才穩定輪換10分鐘。“如果再讓我選一遍,我絕對不會選擇Sunrise,我會找一個弱隊,教練能用你的隊。我在那裡極其缺乏比賽機會,導致自信心也不如在國內的時候。”張益炅咂瞭咂舌。
他還說,如果重來一次,他一定會把空閑的時間用來加練,“時間非常的寶貴,我當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孫祥翔同樣舉步維艱,“第1年在四隊,第3年在一隊但基本沒有上場時間,第4年因為傷病又退到2隊。”也曾經有D1的教練聯系到他,但當賽季開始以後發現他上場時間不多,便都自覺地消失不再有下文。
高中畢業,他沒能進入D1,選擇再讀一年預科,繼續沖擊,直到他認清自己並非D1級別的球員。“這是很現實的。你有能力可以去,沒有能力,去瞭也是坐板凳,所以我回來選秀瞭。”孫祥翔說,“接受現實,根據現實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才是最重要的。”
留美,是一個被玫瑰色籠罩的命題,然而隻有被時間長河沖刷著的個體,才知道其中的波瀾起伏。
“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他們或許不會取得那種意義上的成功,但他們已自證是敢於走出舒適圈的勇者。
首批蔡獎共4人入選。
王芙蕖是唯一的女生,如今她已進入頂級學府西北大學讀書,大一賽季在NCAA D1場均1.5分0.6籃板。此外,她還是安德瑪簽約運動員。
曾出戰過2023年U19男籃世界杯的李信儀,大一時效力於NCAA D1的曼哈頓學院,場均3.2分1.2籃板,前不久轉學去瞭另一所D1高校——長島大學。
孫祥翔沒有讀大學,在CBA選秀首輪第12順位花落青島。
張益炅則上演瞭另類的“one and go”,在NCAA二級聯賽威廉-朱維爾學院打完大一賽季,留下0.5分0.5籃板的數據,通過選秀登陸CBA。
可以斷定,首屆蔡獎並未培養出足以改變中國籃球格局的人才,但這些孩子得到的發展並不比在國內差。
——張益炅在濟南體校的同學隻有段昂君、馬鑫鑫打到瞭CBA,而孫祥翔在(或即將在)CBA的老隊友也隻有尹椿文、李佳哲、何佳軒、劉金雨寥寥數人。
留學讓他們擁有瞭異乎國內的特質:英語流利,擁有美式籃球思維,融入新環境的能力強,再加上原本就不錯的靜態天賦,“隻要他們能在夏天把投籃命中率提升3個百分點,對我們來說就是巨大的成功。”一位CBA教練組成員在談及為何要高順位選中蔡獎學員時表示。
張益炅在比賽中
我必須承認,留洋不能對中國籃球藥到病除,但它肯定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的有益的探索。一個很簡單的邏輯是:既然中國的人才培養體系已經被證明很難再培養出NBA球員,為何不試一試美國的?
因為種種原因,蔡獎很難招攬到國內頂級的天賦——甚至連招滿10個人都是奢望,但它的首批培養成果,打一個70分並不為過。
甚至它都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因為它推動的是某種風潮。假以時日,當留美深入人心且蔚然成風,我們還會擔心人才匱乏嗎?隻要道路正確,就不怕遠。
永遠不要小看時間的力量。